参考消息网1月28日转载日媒的消息称,将于2018年7月到期的《日美核能协定》在1月16日确定将自动延长。
日本政府曾预计推进修改协定的谈判难度很大,协定的最终自动延长让日本松了一口气。
不过今后也存在着风险,那就是无论日美任何一方只要发出通告就可在6个月后终止协定。
此举在美国国内也引起很大的分歧,不少人担心日本持有的大量钚将导致核扩散。目前,日本在国内外持有共识47吨的钚,相当于制造约6000枚核弹的用量。
2011年,日本国内的核电站全部停止运转,考虑到日本一直没有消耗钚,这些钚的用途更将引起外界的猜测。
不难看出,美国对伊核问题、朝核问题格外严厉,而对日本拥有如此之多的核材料却十分宽松,明显的是双重标准。
日本一直很担心美国会掐断日本的核原料供应,甚至用“难度很大”和“松了一口气”来形容心理的忐忑,然而美国的决定却大出日本意外,不但没有给日本出任何难题和附加条件,也没有签订任何协议来修改或者终止协议。
这表明美国在变相放纵日本储备核原料的行为。
日本一直在谋求核大国地位。二战时期,日本就曾有核武器研制计划,好在是美国率先研制出了原子弹。
近年来,日本不断谋求军事大国地位为军国主义道路铺路,国内呼吁发展核武器的声音越来越高,而日本大量囤积核材料,就不能不令外界产生疑虑和担忧。
根据钚的含量,钚材料可分为武器级和反应堆级,美国曾经用不同级别的钚进行过一系列核爆炸试验,表明任何级别的钚都可以制造核武器。日本具备拥有包括浓缩铀和处理钚在内的大规模核燃料生产能力。
从技术角度看,日本不但能在较短时间内制造出核武器,还能开发出搭载核武器的运载工具。
美国看似聪明实则愚蠢至极。日本对美国一直怀恨在心,历史的原因注定让日本憎恨美国,战争的失败是一根拔不出来的刺,深深地扎在日本人的心上,那种痛绝对渗透在骨子里。
驻日美军抢劫、奸淫和打架斗殴的新闻不绝于耳,早已经让日本民众愤怒不已。一旦美国不再强大,日本绝不会轻易放过美国。
核材料安全与核不扩散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在日本核问题上国际社会绝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尤其是周边国家更应该注意日本核问题的动向,一旦日本拥有不良企图必须坚决制止。
同时也奉劝美国不要一意孤行地纵容日本,小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XLW
中国突然泄露核武重大消息,美国高度关注!
近日五角大楼高调表发声明,对于中国解放军的潜艇,解放军的导弹,解放军最新导弹的进展,美军是高度关注的,美国和西方高度关注的,西方《简式防务周刊》通过照片和情报显示,中国核武泄露重大消息,中国大陆解放军研发出最新型的除了潜射导弹以外,还有信新型的中程弹道导弹。
而英国的情报说,中国一种新型的固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已经可以超越四千公里,在陆基发射对美国的基地也会有相当的威胁,比2005年首次现身的解放军所谓东风-21C型的导弹要大三成左右。
据美国的《原子能科学家公报》最新的报导说,到2025年,美国掌握的情报,中国大陆解放军可以威胁到美国本土的解放军的核导弹,可能会增加到现在的两倍以上,美国大为震惊。
报道引述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新的针对解放军二跑的核导弹最新的情报说,2018年中国大陆解放军的二炮部队的导弹,针对美国部署的陆基的洲际弹道导弹,也就是在陆上可以机动发射的核导弹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到100枚。
解放军100枚当中有超过80枚,射程达到12000公里的东风东风-31A到C型的所谓改进型的最新的长程导弹。按照美军的情报机构最新的内部分析说,在当时解放军,中国大陆可以打到美国的本土的导弹大约只有20枚,也就是所谓单弹头的解放军比较原始的东风-5A型的长程的洲际弹道导弹。
不过解放军在这20年当中,已经有大规模的长程导弹的跃升,不管是多弹头变轨,还是隐形弹头,还是干扰弹头,都不断地出现。
报道还说,中国大陆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展的比例比之前估计的要慢,但是实际上这几年也密集的发展,性能不断提升。报道引述美国最新的情报说,中国大陆解放军目前海军正在努力研发的晋级核潜艇所谓094的战略核潜艇所携带的巨浪-2型的潜射长程洲际弹道导弹,已经有两艘这种的核潜艇正式的服役,不过一般在出大洋的情况当中,并不多见,而且或许还有两艘正在美国的情报掌握当中,秘密地建设当中。
美军的情报说,虽然中国大陆已经获得了相关的094所谓晋级的战略核潜艇,有长久的发展,现在是所谓22的这种服役的规模,也就是两艘正式的可以战备的服役,同时有两艘还在不断的升级和研发当中。
但是解放军虽然有核潜艇,但这核潜艇携带的巨浪-2型的潜射弹道导弹,多年来在技术上没有过关,而研发当中的巨浪-2型和配套的导弹攻击体系,确实在解放军内部的研发中是遇到了重重困难。
不过西方军事界最新的判断是,解放军的巨浪-2型的潜射核潜艇已经突破了四大关键因素,可能在2019年正式具备解放军的初始的远洋的潜射的作战能力。
美军最新的情况分析也确认,解放军的巨浪-2型的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经过不断的试验之后,有可能在两年之后,也就是2019年,正式地列装给解放军前线的潜艇部队,可以正式地服役,这样解放军的晋级的094的战略核潜艇出大洋神出鬼没,而且在接近美军本土的情况,展开巨浪-2型的潜射攻击的话,对美国是巨大的打击的威慑和伤害,美国不敢轻举妄动。
中国在上个世纪研制出核武器后,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现在,这个原则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是有核国家,联合国五大流氓中第三大核武库。等下,中国核武库数据高度保密,风博士怎么知道是世界第三大呢?很简单,美俄都这么说,只要他们认为是,那就是!虽然具体的导弹数量不得而知,但为机动发射平台挖掘的掩体是可以侦测的,其数量之多已经足够隐藏上千枚洲际导弹。
你要告诉人家这么多的洞库就是咱挖着玩的,那绝对是开玩笑。如果说是战略欺骗的话,那么真的是非常成功,至少美国人信了。
所以,美帝认为,中国至少有100颗二次反击用的核弹头瞄准美国,其他的可能捆绑全世界。
话说关心则乱,《2013中国国防白皮书》只是没提“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几个字,美国媒体立即高度紧张,认为中国放弃了这一原则!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严重冲突中将要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最紧张的可就是日本了,美国人一报道,日本马上中枪,疯传于世。
这不首先使用原则到底有何奥妙,笔者今天就为大家讲讲核威慑那点事儿。
核威慑的等级
警察办案都有一个受威胁等级的指标,超过这个指标你才能采取对应的手段。如果用警察办案比喻,核武器就是把枪,常规武器是把刀,刀枪都不会杀人,拿着这玩意儿的人才是关键。警察看见两人拿出刀子互相威胁,那么警察应该马上喝止。注意,此时警察没有受到威慑,因为打架的人没有枪,这是“不能”。
但如果此时某人掏出了枪,事情严重了!警察必须立即出枪,指向他,告诉你枪放下,不然我开枪了!对于警察来说,他的安全感至来源于对方“不敢”。最糟糕的情况是,这个拿枪的人是个疯子!警察那真的是完全没有安全感,因为他只能祈祷对方“不想”开枪。
这就是核威慑的三个等级“不能”、“不敢”、“不想”。很明显,“不能”最安全,“不想”最危险。谁知道你下一秒会不会走火呢?
所以,中国核武三原则就是解决一个基本问题——“不想”,咱大家不要互相用枪指着,我绝不会先用。这样好像看着吃亏,因为人家一枪过来你不一定有机会还手。但实际上不那么回事,因为中国体量太大,没断气还击一枪,对面死不死就很难说了。
只要对方认同我们不会先开枪,那么就不会冒着丢命的危险开火。这就是最低的核威慑。不过,这毕竟是权宜之计,慢慢的中国自己都觉得有点不靠谱。
为什么呢?
勇敢者的游戏
这是美国NGO对美国可能遭到核打击的预测。黑点是2000枚核弹攻击时的策略,三角是500枚核弹攻击策略。
首先说明,无论是500枚还是2000枚,美国都不存在了。但战争的目的是生存,美国不存在不要紧,敌国也得化成灰啊。大家发现没有,500核弹的打击目标多是城市,而2000的打击目标则是防空司令部和核弹发射井。想想看,2000的目的是什么?不仅埋葬美国,自己还要活下去。
反过来推论,制造500枚核弹的目的是让美国知难而退,制造2000枚核弹的目的则是主动干掉美国。
那么美国怎么办呢?当然是制造更多的核弹或者部署机动导弹发射平台,保证500枚核弹撑过第一轮打击,否则就无法达到摧毁对方的目的。
现在把美国换成中国,大家就能明白那句“权宜之计”是什么意思。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的核威慑是让美国“不敢”实际上是美国“不想”,因为灭了中国他自己也得卸条胳膊,不划算。
50年前毫无问题的核威慑战略,为什么到今天有些不靠谱呢?因为50年前为了摧毁中国而挨上几颗核弹对美国非常不划算。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跟咱拼命美国划不来。
现在呢?中国已经是足以挑战美国的大国,这好像就划得来了喔!所以为什么中国一定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库!手里有几百颗核弹,美国人就得断了这个念想。你的价值越大,核武库就必须与之相称,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核威慑的有效性。
那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还应该继续吗?这个问题可以让美国回答。
美国式核逻辑
前文说到,核威慑三个等级“不能”、“不敢”、“不想”。我国追求的是“不敢”,而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一直追求的就是“不能”!导弹防御计划、禁止核扩散都是为了“不能”这个目标。只要你不能威胁我,那么就不存在什么承诺。
这套逻辑没别的,就是特烧钱。苏美争霸时期,为了可以打倒苏联火箭军,美帝为苏军每一个发射平台都准备了猎杀者。为了摧毁“台风”级潜艇,美国人搞出了超静音“海狼”级潜艇,多少钱一艘至今是个谜,不过从乞丐版“弗吉尼亚”级近30亿美金一条的造价看,估计和航母价钱差不多。
为了打击“白杨”机动平台,B-2轰炸机必须每一秒都在待命,摧毁任何一处被卫星发现的导弹列车或者卡车。如果发现也不是一颗核弹过去,而是打几颗,保证覆盖这一条线路。
这么搞法,那得多少钱啊?
说个笑话,当年吉祥航空听到别人喊“maday”(没油了),拒绝让路,空管对话如下:空管:“请你转一圈。”吉祥的机师怒道:“你知道我转半圈就要烧掉你一年工资吗?”
空管:“你烧我两年工资就对了。”
笑话归笑话,每分每秒都让几架B-2在天上飞着,一圈不知道要烧掉风博士多少年的收入,部署成本极为高昂,但显然达不到不让核弹落到美国的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立即单方面核裁军,把这种烧钱的飞行值班都取消了。美国的核威慑恢复为“不敢”,同时要为盟友提供核保护。
可想而知,如果中国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迫使美国按照“不能”的标准恢复战备值班,对于减税的美国政府无疑是致命一击。
瞎紧张真露怯
幸好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只是一个误读。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上校第二天就明确回答了。
没写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没有专门说核战略,所以略过了。想想也该知道,以目前中国的常规武器实力,根本无需动用核武器来赢得战争。反倒是常规武器一塌糊涂的国家才需要抓着核武器来避免灭国的命运,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益衰落的俄罗斯放弃了曾经遵守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
所以啊,这个放弃核武三原则的乌龙闹剧就是美国核武器无法保持对华绝对优势的一种心理失衡而已。这个也不能怪我们啊,毕竟现在大家都是穿鞋的,这不是帮你们下决心嘛。
奥巴马时期,美国就打算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为要完成“不能”的标准是不可能的,保持“不敢”更加安全,也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不过有一个国家可能会倒霉。谁呢?日本。如果中美都恪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那么日本就很危险了!(难怪这么紧张)
等等,中美互相不使用核武器跟日本有什么关系?
嘿嘿,回顾本文,如果某个思密达国家要达到“不想”的威慑,除了把导弹射到美国本土,还有没有别的替代方案呢?
当然是核平日本啊!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曾令美苏纠结
由于遭到来自美国国内和盟国的强烈反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终于暂时放弃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冷眼旁观的俄罗斯认为,奥巴马意在占据道义制高点,逼迫俄罗斯重新拣起苏联时期执行过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从而令俄罗斯自缚手脚。诚如俄罗斯《新时代》周刊所言,苏联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是有原因,有条件的”。
如何从无限制核大战中脱身?
从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掷两枚原子弹开始,苏联始终承受着昔日盟友的核压力。1945年9月4日,也就是二战正式结束后的第二天,美军就得到指令:“在苏联及其控制的土地上选择20个最重要且适合战略核打击的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苏在冷战初期进行了堪称疯狂的核军备竞赛。当时,美苏两国军事学说都将核武器视为战争中的主要进攻武器,双方都在准备无限的、大规模和集中使用所有类型的核武器,对敌方军事和民用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
美苏在堆积了数以万计、足以摧毁对手的战略核弹头之后,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又开始考虑使用威力较小的战术战役核武器,并限制使用核武器的规模和范围,将其主要用于摧毁敌方重要军事和军事经济设施。但即便这样,各种评估显示,大量使用战术核武器仍会对整个地球造成严重的核污染。
正是意识到谁都不可能赢得核战争,美苏终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核竞赛。苏军总参谋部的立场也出现变化。曾任苏军副总参谋长的达尼列维奇上将回忆说:“开始我们一直认为,在实施短暂的常规战后,将不可避免地使用核武器,苏军将动用所有核武器回击对苏联进行核打击的国家。
到了80年代,我们的看法发生变化,认为在发生有限的战争时,可能只会动用常规武器,而不会发生核战争。”
勃列日涅夫的声明不被信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6年由美苏牵头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也称《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签署仪式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首次在会上提出:“苏联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作为自己的责任。”
1982年6月15日,勃列日涅夫在联合国大国第二届特别会议上正式宣布,苏联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勃列日涅夫的话音未落,苏联国内媒体立即跟进,宣扬苏联的和平主义精神:“这是一个真正深入人心的人道主义决定,为全人类的命运保持着最崇高的责任心,苏联在巩固和平、保护人民安全方面为全世界树立了榜样。
苏联此举被全球进步团体接受,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都将其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二天,苏联《真理报》全文刊发了勃列日涅夫的讲话,题目为《苏联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作为自己的庄严义务》。
勃列日涅夫此言一出,全球哗然。当时西方国家领导人对此根本不相信,认为他是在搞政治宣传的噱头,因为就在勃列日涅夫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同时,苏联领导的华约组织举行了代号“盾牌-82”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其中一大亮点就是从陆地和潜艇上发射数十枚洲际弹道导弹。
美国对勃列日涅夫的声明尤其反感,认为这是苏联在对美国施压,企图让美国也做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保证。美国认为,苏联并非真心致力于核裁军,而是为在争取欧洲人心的竞赛中获取政治和外交优势。因为当时苏军在欧洲拥有绝对优势的常规军事力量,美国及其北约盟国认为,只能用核武器进行对抗。
因此苏联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企图在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打入“楔子”:很多北约盟国依赖美国的核武器保卫其安全,但他们的民众抵制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核武器。
俄罗斯近年的研究表明,苏联领导人可能并非西方想象的那样“阴险”。维克多·米哈伊洛维奇·苏霍德列夫是勃列日涅夫身边最亲密的英语翻译,在1982年勃列日涅夫与美国领导人面对面讨论核问题时,他是为数不多的见证人。据苏霍德列夫回忆,勃列日涅夫是很平稳的人,面对美国人,勃列日涅夫在讲到这一问题时非常平静,他真心地希望缓和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害怕与美国发生核冲突,从而导致新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他认为,“战争对勃列日涅夫来说不是空洞的单词,他不只是在电影中看到过战争,而是一个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知道战争的危害”。
1983年,作为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安德罗波夫在写给美国一位女中学生的信中再次强调:“苏联向全世界郑重承诺,永远、永远不对任何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唯一的例外是,当某一国家首先对苏联实施核打击的话,苏联将予以坚决地还击。”
戈尔巴乔夫“不允许核战争”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规模的扩充军备严重消耗了其经济实力。1985年上台执政的戈尔巴乔夫进一步修正苏联的核战略,他在轰动一时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全面否定之前“核战争制胜”战略中“核战争可以打而且可以打赢”的观点,提出即使是有限核战争或战区核战争,也“势必导致双方动用全部核武器库”,“将不可避免地扩大为全面战争”。
因而“核战争是不能容许的,不能进行核战争”。戈尔巴乔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新思维的主要思想中包括一点,即核武器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政治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话,都必然会遭受处罚。核战争是不能够打起来的,其中没有胜利者。这是一条公理。”
在戈氏新思维的指导下,苏联提出防御性军事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以避免和制止核战争为核心的核防御战略。鉴于这一核战略主张实施以核力量为基础和后盾的常规战争,因此被称为“核后盾防御战略”。从1985年开始,苏联大幅度减少了核演习,同时否定“第一次打击”(使用核武器首先对对方突然袭击)的概念,进一步落实“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
俄罗斯重拾“核大棒”
1991年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的法定继承者,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战略遗产:约76%的国土、52%的人口、80%的经济实力、75%以上的兵力、70%的军工企业和庞大的核武库,同时也继承了苏联核大国的地位与核战略思想和政策。但俄罗斯早已无法与美国分庭抗礼。
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与美国和西方抗衡,1993年11月,俄国家安全会议批准《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正式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义务。
1996年,俄联邦《总统国家安全咨文》提出,“奉行以坚决利用自己的武装力量反击侵略为基础的现实遏制原则”,标志着崭新的“现实遏制核战略”正式出台。2003年10月,俄国防部纲领性文件《俄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称,俄罗斯不允许出现针对俄及盟国的任何压迫和侵略,暗示俄罗斯准备视核武器为战斗武器,不排除采取先发制人核打击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将反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作为政治正统观念。尽管20世纪90年代初期,包括参联会主席威廉·克劳等五角大楼高层一度也曾提出相关提议,但最终仍是无疾而终。
众所周知,40多年前,中国自主开发出核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在中国核开发过程中,持敌对立场的美国竟多次密谋以“先发制人”核打击予以消灭。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批解密档案曾公开了当年决策的细节。
紧急行动计划
肯尼迪于1961年当上美国总统时,中国正大力推进核武器研发,并建立起完备的核开发体系,美国政府对此异常焦虑,并考虑采取武力制止。1963年1月22日,肯尼迪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重点表达了对中国核武器的忧虑。他认为,中国“将在几年后成为我们在亚洲的主要敌人”。肯尼迪甚至希望通过与苏联签署核禁试条约来变相限制中国。
1963年7月31日,美国助理国务卿邦迪向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提交备忘录,要求后者制订紧急行动计划,内容是用常规武器打击中国核武器开发设施,“最大限度迟滞中国核进展”。12月14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备忘录作出答复,认为实施此类打击具有可行性,但考虑到打击效果,强烈建议改用核武器攻击。
与此同时,由美国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美国新闻署的代表组成的跨部门小组也在评估中国获得核武器后所产生的影响。10月15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召开政策研讨会,讨论该小组起草的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研发核武器不会对美国构成重大威胁,它的影响力仅限于外交层面,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华军事打击。
此次会议形成的共识是:中国即便拥有少量核武器也会谨慎行事,因此没有必要在中国形成核力量前“将婴儿扼杀在摇篮里”。
11月22日,肯尼迪遭袭身亡,美国对华核政策讨论便被搁置起来。
试探苏联反应
1964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斯托向助理麦乔治提交报告,称美国即便成功打击了中国核基地,也无法阻止中国在此后几年内研制出核弹。几天后,罗斯托向新任总统约翰逊单独提交的报告中又指出,中国核计划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仅是心理层次而非军事层次,因此美国没必要进行军事冒险,除非美国决心“以大规模总体战进入中国大陆”。
然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针对该报告提供了一份备忘录,建议成立跨部门小组,“专门研究破坏红色中国核武器的方式和手段”。
尽管美国对中国核项目暂时抱以“宽容态度”,但不意味着危机解除。1964年9月15日,国务卿腊斯克、助理国务卿邦迪、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中情局长迈肯在国务院开会,他们一致认为“美国不应在未受挑衅之际对华采取单边核攻击行动”,但他们也希望美国与苏联政府采取联合行动,阻挠中国进行核试验,当时苏联已经与中国完全决裂。
为试探苏联的反应,9月25日,邦迪在午餐会上主动找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交流,表示美国愿意就阻止中国研发核武器的问题,与苏联“进行秘密而严肃的谈判”。可是精明的多勃雷宁回避了该问题,邦迪据此判断苏联想给中国核开发“放水”。
最终放弃打击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罗布泊爆炸首颗原子弹,世界为之震惊。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公开声明,试图将此事对西方世界造成的影响压缩至最低,而苏联政府则引人注目地保持了沉默。中国核试验结束几周后,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与会的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呼吁美国官员应重新评估其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不接纳其进入联合国的立场。
有意思的是,自从中国核试验后,美国政府就不再讨论对中国核设施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问题了。
按照美国历史学家的说法,华盛顿最终放弃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主要基于这种行动的政治代价太高且实际利益难以确定。美国如在未遭挑衅时对主权国家实施打击,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国际形象,有可能将“盟国”推向社会主义阵营,还势必确立一种危险的先例,可能导致苏联对美国的盟友采取类似打击。
此外,美国经过评估后,认为袭击中国的行动失败概率太高。中国核基地位于亚洲大陆腹地,美军从任何潜在的进攻基地出发,距离都将超过1600千米,以当时的技术评估,这样的行动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美军要想对中国核设施“一击致命”,就必须准确掌握中国所有核设施的方位,但这是很难办到的。
美军也曾考虑动用核武器实施“饱和攻击”,可是一旦跨越“核门槛”,其风险可能大到美国自己都无法承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阻止美国对华核打击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无法获得苏联的协作。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都曾推测,如果苏联能够参与(或至少不反对)针对中国核设施的军事打击,那么美国的政治风险将会小得多。尽管中苏关系紧张,但赫鲁晓夫不愿与西方领导者一起用军事手段去打击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做有损于他在共产党领导人中的地位,并有可能使苏联与中国之间爆发代价高昂的战争,从而分散苏联对北约的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