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兴城 兰马“跑”出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度”

来源:新华网

六月,一场马拉松比赛在西北古城点燃了仲夏的生机。伴着黄河的涛声和树影绰绰,40000人从兰州奥体中心出发,开始了一场挑战自我的旅程,而这场久违的马拉松比赛也唤醒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6月11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从2011年到现在,兰州马拉松不仅是一项竞技体育赛事,更是展示兰州城市形象、促进兰州城市发展的靓丽名片。体育与城市文化、旅游业的深度交融,打开了这座城市的更多发展窗口。 

兰马“吸金”赋能 体文旅融合效应明显

今年是时隔3年后兰州马拉松的全新启程,同往届赛事相比,本届赛事对路线进行了优化调整,兰州奥体中心成为今年赛事的新起点。全新赛道途径黄河楼、黄河母亲雕像、中山桥、白塔山公园、金城关等独具兰州特色的地标景点,充分体现了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城市特色,全力释放“体文旅”结合的能量。

  6月11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与观众互动

随着体育赛事开始恢复,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目的在如今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多元。通过赛事,跑者不仅能感受到兰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有效带动特色美食、民宿酒店、文化展览等相关产业的消费。

用跑马拉松的方式丈量一座城,不仅是参加赛事,更多的意义是将兰州马拉松赛事延伸成为吸引上万人到当地跑步旅游的消费季。

在此背景下,早在兰马举办前夕,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就做出了相应的服务——通过推出精心打造的10条兰州市旅游精品线路,给广大兰马跑者乐赏精致兰州提供更加特色鲜明、贴心适己的选择。

同时,在赛事期间,组委会还以赛事的举办为契机,举办“与黄河一路欢歌,共同奔跑”系列活动、沿黄马拉松城市圆桌会议、兰州马拉松音乐会、兰州马拉松广场舞大赛、兰州自行车骑游大会等配套活动。通过活动的举办,充分整合各类商旅文体资源,为选手带来更好的参赛体验。

努力拓宽文体旅融合发展渠道,兰马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据了解,在今年兰马重启后,起点奥体中心附近酒店爆满,数万名跑者的参与带动了跨域旅游消费。 

文创“破圈” 个性化产品供给释放消费潜力

作为内陆省会城市,兰州如何从一众地理位置优越的一线城市中脱颖而出?兰马如何在激烈的马拉松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除了“夏无酷暑”的自然特征让兰马选择在仲夏时节办赛,兰州特有的西北古城人文风情更是让兰马独树一帜。通过特色化定位和标准化服务,兰马正在走向世界舞台。

为了保障参赛选手顺利完成比赛,“兰马”组委会在赛道沿线设置了功能区,赛道沿线的医疗点、饮料点、卫生间、喷淋站、计时芯片感应区、收容车站等功能区一应俱全,着力消除夏季跑马拉松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尽可能地为参赛选手顺利完赛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和保障。

同时,在奖牌设计上,今年的完赛奖牌充分体现了兰州的文化魅力。以黄河为创作核心的灵感来源、贯穿奖牌正面的黄河兰州段的流线形态,展现出兰州“两山夹一河”的独特城市景观。而奖牌正面黄河母亲像的形象,也传递出这座西北古城千百年来被黄河滋养着成长的美好寓意。

  6月11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与观众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兰马还独具匠心打造了极富兰州特色的周边文创:帆布袋、冰箱贴、夜光鞋带等。冰箱贴的创意灵感均源自兰州方言中的趣味词汇,通过脑洞大开及实用性极高的周边文创吸引更多参加兰马的跑者了解兰州的当地文化。

这些优质的个性化文创产品供给,不仅服务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同时还释放了年轻群体的消费潜力,成为了兰州文旅融合消费的新典范。 

以赛惠民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2011年创办以来,兰州马拉松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到2018年成为“双金”赛事、2019年“奔跑中国”系列活动的第一站,“兰马”在奔跑中不断茁壮成长,目前已成为兰州的一张体育赛事新名片。

如今,全民健身在各地蓬勃开展,户外运动已成为大众喜爱的健身方式。为了让体育更加深入融入居民生活,提高城市活力,兰州市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积极培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未来还将继续高规格举办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元旦黄河冬泳表演赛、兰州市环城赛暨新区半程马拉松赛、黄河之滨体育周、重阳登高健身大会等赛事,打造驰名国内外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

  6月11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马拉松赛事丰富了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产业利好。借助赛事之机,兰马也已成为了兰州文旅推广的平台,搭载黄河生态、历史人文等内容,获得广泛关注,为全民健身增添动力,为兰州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兰州市印发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显示,计划到2025年,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38.5%,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20亿元。同时,兰州市将争取在“十四五”末,新建5条健身步道,新增配置智能健身器材30套以上,建成智慧社区健身中心10个,完成乡镇、街道及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项目20个以上,深入开展“体育公园化”建设,各县区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1个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7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 

上一篇 暂无资料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 15712823770

邮箱: 182078118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